在傳統的亞洲國家印象下,「無才便是德」正是當時女生的寫照,隨著時代演進,或許整個社會對女生還有著一定的刻板印象,但現實上,已經有許多女生證明了''男生可以,女生也可以'',甚至能做得更好!相信各位讀者身邊都有位叛逆、有個性的女生朋友在,但可不要以為這樣的女生只有現代才有。現在就隨著 A 編一同細數過去文化上曾出現過的「個性女孩」吧!

1.嬉皮運動

隨著二戰結束,人民抗戰的情緒高漲,尤其是年輕世代,更是向政府表達了強烈的反對,在這邊的「嬉皮」便是用來描寫西方國家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反抗習俗和當時政治的年輕人。嬉皮並不是一個統一的運動,他可以說是一個現象,也因為得到了眾多人們的認可,也將嬉皮推升成了那時代的經典文化。但也因為嬉皮士(嬉皮人的統稱)吸毒的情況氾濫,加上嬉皮逐漸進入主流文化後,人們對於常態的嬉皮逐漸失去興致,這也間接成為嬉皮沒落的原因之一。雖然嬉皮已經掩埋在時間的洪流下,但嬉皮提倡的『愛與和平』仍舊是現代相當重要的理念。

▼當時除了二手不合尺寸的服裝,以及誇張的色彩以及流蘇等特點外,音樂也是嬉皮最為重要的表現方式

▼在一個提倡愛與和平的時代,平等也依附在文化理念下,這也讓性別隔閡變得模糊,男女生一同洗澡也習以為常




2.光頭黨

歷史上對於光頭黨的描述較少,但光頭黨泛指為 1960 年代受摩登文化影響的光頭或是比較不嚴謹的龐克風格。他源自於 1960 年代,英國的青年勞工階級的次文化,接著擴大到俄羅斯及歐美地區,「光頭黨」這個名稱就是在於他們剃光頭的髮型。另外在時尚、音樂以及生活型態上,受到牙買加的 Rude Boy 文化與英國摩登文化相當大的影響。在初期時光頭黨沒有任何的政治以及種族因素介入,但到了 1960 年代晚期,開始出現了零星暴力事件,這也讓光頭黨被貼上了負面標籤。

▼至於為何髮型會以光頭為主,在當時的認知是因為方便打架,怕頭髮成為對方攻擊的手段。耐用結實的馬汀也成為當時必備配件,甚至有了「打架鞋」的稱號!


下一頁的流行文化更精彩


3.摩登文化

二次大戰結束,許多壯年人在沙場捐軀,造成歐洲社會壯年人口的大斷層,使得青年被迫提早面對社會,開始賺錢維生,這也讓年輕人有了花錢的資金。在當時很多年輕人白天打工,晚上就去酒吧買醉尋歡,可以說是個糜爛的時代,為了與他人做出區隔,工作的錢則大量的投注在打扮自己身上,從經典的 M65、M51、西裝、偉士牌機車等,都是當時年輕人流行的標準,加上普普藝術的渲染,這也讓格紋、點點都是當時服裝上的重點花樣。時至今日,摩登文化一直是流行上數一數二的重要元素,至今仍有許多品牌會以摩登作為設計主軸,不只是重現當時的輝煌外,更是一種致敬的表現!

▼當時的女孩可能較少著用西裝類單品,但軍裝仍是詮釋摩登的必備物件,除了格紋等元素外,鲍伯頭也是當時女生最喜愛的髮型

▼帶有英式氣息的 Polo 衫在當時也極為常見,加上藝術的薰陶,對於裸露的部分也與嬉皮有著差異,不只跳脫出了平等的概念,反而以藝術角度詮釋身體的曲線變成當時主張

4.龐克世代

當我們談到 1970 年代的摩登族的話,絕對必須提到當時與摩登族分庭抗禮的「龐克族群」,在普羅大眾的認知下,龐克彷彿只代表著音樂、某種流行風格,但其實龐克所專注的反烏托理念是種生活型態,他所引導出的音樂、服裝、同人誌等形式,都是展現個人創造力的方式。早期龐克的服裝美學,像是衣物撕裂加上別針或捆帶,或是使用顏料在衣物上作畫和裝飾,把黑色的垃圾塑膠袋作為襯衫或衣裙,利用鉚釘作為飾物,還常常使用皮革、橡膠等材質作為衣物,使人聯想起犯罪傾向、性暴力與性變態等觀感。簡明扼要就是將自己塑造出放蕩不羈、充滿挑釁性的強勢形象。

▼除了誇張的銀飾、鉚釘等配件,誇張的髮型、裸露都是呈現龐克風格的標準

▼刺青更是龐克不可或缺的元素,加上誇張的服裝,所展現出來的形象,不免讓人感受到暴力、性的特質

▼撇開外型,其實龐克最重要的是那不拘泥於現實的態度

或許人們會因為時代的不同,流行文化的差異,衍生出多樣的風格,但在骨子裡都有著想要擺脫社會束縛的信念。至今,女性主權的崛起,社會上吹起了做自己的氛圍,也讓女生逐漸擺脫過去承重的負擔。在緬懷經典文化的同時,不免讓人思考要如何走出屬於自己的態度!

本站圖片部分取自於網路,如有版權使用疑慮煩請告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