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毒品」被視為現代社會的一大問題,其成癮性更會讓一個正常人做出危害自己與他人的舉動。不過因為新聞的報導,總讓人們放大毒品的危害,而沒注意到毒品隨著時間有了異樣的變化!


國外媒體 VICE 就以濫用藥物為主題,透過訪問以及資料,撰寫了一篇關於「 Z 世代青少年為何不沉迷毒品與酒精?」的報導,開頭就訪問了一位 1980 年代在倫敦出生的人,他講述到:「在他 14 歲的時候,就與朋友開始飲酒,大學參加龐克表演時,碰觸到了毒品。」這是在那時是相當正常的事情。


其實這樣的例子並不是少數,就研究指出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,11 至 15 歲的人中有 55% 吸煙、62% 喝酒,而且在 1998 年更被視為英國青少年非法吸毒的高峰,那時 16 到 24 歲的人中就有 31.8% 已經服用過非法藥物。


不過有趣的是,就近年來的報告指出,2001 年以來 11 至 15 歲的青少年曾使用非法藥物的比例已經從 29% 降至 15%,以大麻為例在 2016 年已經下降到了 18%,其他像是搖頭丸、安非他命、迷幻藥使用量分別低於 2008 年和 2001 年的高峰。但究竟是為何會有這樣的下降趨勢,VICE 也從個別的訪問中,找到了原因。(毒品的使用數據是指英國)


為了尋求答案,VICE 特別訪談作家 Chloe Combi,身為前中學老師的她,在 2015 年時出了一本《Generation Z》一書,共採訪了 2,000 名青少年。內容從性別、關係、家庭、學校、犯罪和健康問題著手,以及這些問題如何與毒品交織在一起。


她在訪問中就提到:「我不認為突然間,青少年都會坐在家裡喝洋甘菊茶。飲酒和藥物仍然是青少年生活的一個部分。」例如,現在有很多貴族圈子的小孩在私立學校裡碰觸到可卡因,同樣地,煙草仍然吸引著許多孩子。


  • 1996 年英國黑色幽默電影《猜火車》故事圍繞於數名英國年輕人身上,不喜歡就業、整天無所事事,泡妞、鬧事和吸毒成了他們每天的生活。儘管曾試圖擺脫毒品,但仍受不了誘惑地再打上一針,隨著歲月逝去,他們也因此對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。(取自維基


  • Moschino 在 2017 的春夏系列上,將藥物成為設計靈感,雖然鬼才設計師 Jeremy Scott 認為這樣的方式很幽默,也成功造成瘋搶。不過卻被多數媒體視為助長了濫用藥物的狀況,最後此系列只能被迫下架。

而且在書中會發現有許多小孩的父母,也有相同酗酒、濫用藥物的問題,至於為何 Z 世代的小孩開始擺脫藥物,最明顯原因應該是網路普及的功勞。(Z 世代泛指 1990 年代中期至 2000 年後出生的人,正好是網路開始普及,當他們開始有認知時,就已經非常熟練操作各種網路工具。)


雖然智慧型手機增加了人與人的距離,但社群平台卻引發人們的虛榮心,像是 FB、IG 的讚數、分享、留言這些量化的數字,能看出一個人是多麼被他人重視。正如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虛榮的社會,比起濫用藥物、酗酒,在 FB、IG 上發一張吃沙拉、運動、冥想、看書的照片,反而更能贏來他人的關注。




因為虛榮心,加上快速的資訊傳遞,讓人們比起過往更在乎形象,試想如果一張喝醉嘔吐的照片被放在網路上,那過去營造的形象一切都白費,所以許多青少年也跟 Chloe Combi 表示在他人的面前,會努力保持健康、美好的形象。


▼ In a Nutshell 團隊製作的動畫影片,就以會吸毒是孤單的人作為切入點,短短 5 分多鐘的影片,清楚講述了人們沉迷於毒品的原因。


▼ Taiwan Bar 則以經濟的角度來看待毒品,提出政府是否該讓毒品合法化變自由市場的論點讓大家討論!


雖然濫用藥物的狀況趨減,但就這樣來看,只是網路的吸引力大於毒品,而且人們很常拿不同世代來比較,現代的青少年看似比老一輩輕鬆很多,但在全球化的競爭下,空閒時間是一種奢侈,要如何脫穎而出的壓力正逼迫著青少年,實在是無法認同現代年輕人比較爽的觀點。


FAQ

1998 年 3 月 19 日。
更多內容請見JUKSY街星

2021 年 6 月 19 日。
更多內容請見JUKSY街星

本站圖片部分取自於網路,如有版權使用疑慮煩請告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