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同身體生病一樣,人體雖然擁有抵抗力和復原調節的能力,但是如果遭遇到抵抗不了的感染或傷害,還是需要借助藥物治療、手術、或復健讓身體復原,而心理的狀況也是,如果遭遇到讓人極度哀傷的打擊或處於長期的壓力...等問題,都可能會造成掌管和調節情緒的「腦區」出現病理性的改變,而並非人們自行排解情緒就能解決。

在現代人的生活當中,精神障礙已經是常見的疾病,並且也躍居近年「全球疾病總負擔」排名中第一位,無論是對個人、家庭、整個國家社會都帶來巨大的損失,而精神障礙中,抑鬱症(Depression,俗稱:憂鬱症)的發病率排名第一,高達到 11%,而這麼廣泛的疾病,過去卻無特效藥,所有合法進行治療的抗抑鬱藥物發生效用的時間都非常緩慢,需要幾周甚至幾個月,並且只有在 20 ~ 30% 左右的病人中有成效,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。

而近年來,整個精神疾病領域有了近半個世紀的最重大發現,有一種低劑量、且能在一小時之內產生效果、並且對於過去 70% 無效的病人也能產生效果的「氯胺酮」成分被發現,這個發現為整個精神疾病的黑暗領域照進了光明的曙光,但有些遺憾的是,因為「氯胺酮」被列為毒品,會對記憶和思維能力造成更嚴重的損害,所以科學家們正在積極研究如何在不傷害身體的狀況下,為精神疾病尋找最佳治療方式。但是也因為「氯胺酮」的發現,所以科學家能夠有強大的線索,更快速的突破障礙找到解決的方法。

▼而在 2 月 15 日最新發行的國際頂尖學術期刊「英國《自然》雜誌」(Nature)中刊登了兩篇中國研究團隊對於抑鬱症的相關研究論文,文中揭示了「抑鬱症的大腦病因」跟「藥物標靶」,使得抑鬱症有了劃時代的重大突破。

  • 創建於 1869 年的《自然》(Nature)雜誌是國際領先的科學周刊,也是自然科學研究的核心期刊,至今引領科學約 150 年,而史上最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發表的 71 篇作品中有 41 篇就刊登在《自然》雜誌中,是國際最頂尖學術期刊之一。
  • 圖片來源:http://www.nature.com


▼第一篇:發現抑鬱症的腦部病因

浙江大學醫學院和胡海嵐高等研究團隊通過長達 4 年的研究,在全球首次揭示了一種「大腦放電異常」是造成抑鬱症發生的充分條件,而「氯胺酮」的起效原因正是有效阻止了這一腦區的「簇狀放電」。



其中大腦中的外側韁核(lateral habenula)是大腦中海馬體下方的一個小小核團,是大腦的「反獎勵中樞」,其介導了人的大部分負面情緒:恐懼、緊張、焦慮等。它與中腦「獎勵中心」的單胺核團相互「對抗」,左右了人類的情緒,而當外側韁核的簇狀放電發生時 (一種特殊放電方式),就是造成抑鬱症發生的充分條件。

團隊研究發現,在抑鬱症小鼠模型中,韁核神經元的放電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。「正常小鼠是單次放電,抑鬱症小鼠呈現出了高頻簇狀放電行為。」胡海嵐舉例,這好比一個是步槍,一個是機關槍,「高頻簇狀放電如機關槍掃射一般,對『獎賞中心』過度抑制,讓小鼠感受不到快樂,從而產生抑鬱。」

同時,胡海嵐團隊還解開了「氯胺酮」快速起效的謎團:因為它可以快速阻斷外側韁核神經元的簇狀放電。


▼第二篇:邁出藥物研發第一步

發現了病理原因,最終目的就是為研發出對人體安全有效的快速抗抑鬱藥物。作為基礎研究,胡海嵐團隊的另一重大發現就是,發現了多個嶄新的藥物靶點,可以來阻止這種大腦的異常放電。


胡海嵐團隊在《自然》上發表的另一篇論文揭示了兩種快速抗抑鬱分子靶點:

(1)一種存在於膠質細胞中的「鉀離子通道」,對引發神經元的簇狀放電至關重要。

(2)同時,位於外側韁核神經元中的另外一個離子通道——「T型鈣通道」也在簇狀放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。

而這些新靶點的發現,將為新藥物研究提供很好的幫助,英國《自然》雜誌評審也對這一系列重大突破予以了高度評價,並且認為非常重要、創新,並具有廣泛的意義。雖然距離藥物成功研發還有一段長路,但是相信有效治癒抑鬱症的成功已經指日可待!








本站圖片部分取自於網路,如有版權使用疑慮煩請告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