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早起床滑著手機,翻開了 John Yuyi 的 Instagram Stories-她是 2017 年被 Gucci 找上門合作的藝術家,來自台灣的她,以紋身貼紙作為媒介在人體上進行創作,巧妙地視覺化了新世代和網路之間的關係,在圈內迅速闖出了名堂來,如今她的 Followers 已經超過十幾萬,除了和 Gucci 穩定合作之外,時裝週時也受邀坐在 Front Row 看秀,我們耳熟能詳的國際雜誌包括了《Vogue》、《Dazed》、《i-D》、《VICE》、《Time Magazine》…都曾報導過她。John Yuyi 曾說過:「我是很幸運的」,一路上走來到前陣子入選《Forbes》30 Under 30 Asia 傑出菁英,眼看她已經用盡全力在網路上闖出了小片天地,不過卻還是有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著….。

翻開了John Yuyi 的 Instagram Stories,看到最新一期俄國版的《Glamour》封面,請來了當紅的美妝博主 Elena Krygina,手上和臉上的紋身貼紙再熟悉不過,第一眼看到以為是 John Yuyi 的新合作,不過事實上 John Yuyi 是從粉絲的 inbox 訊息才看到了這個封面:「其實如果是學生在做 Project 的話我不會在意,但畢竟是大品牌、大雜誌,這不僅是商業行為,加上大家都是在這個產業做創意,我覺得這是個令人失望的行為。」

「我們只是想要致敬,絕對沒有惡意。」

先不談《Glamour》在貼出封面照後,官方私訊了 John Yuyi 解釋:「我們只是想要致敬,絕對沒有惡意。」然後才將貼文補上一句「封面受到藝術家 @Johnyuyi 啟發。」的處理方式,其實諸如此類像是快時尚 ZARA、H&M、Mango 的抄襲事件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發生著,然而,這些小蝦米對上大鯨魚的例子最終常常不了了之,這對年輕的設計師或藝術家非常吃虧,因為沒有強大的背景、財團、律師團、知名度在後頭撐腰。綜觀現在的抄襲亂象,John Yuyi 表示:「對一個還在爬升的年輕人來說,這絕對具有一定的殺傷力,就像是把自己的努力拱手讓人。」



「要讓他們跟不上我們的方法就是-繼續創造。」

電話的另一端,John Yuyi 聽起來沒有太明顯的情緒:「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難過了好幾天,第二次一、兩天,之後我就學會不卑不亢,講出自己的論點。能怎麼辦?只能看開一點,調適心態後,我有個認知就是抄襲你也代表有人喜歡你,不過如果抄襲的人沒有辦法創造出新的東西,那他就永遠都還是在抄襲,但是我們是在做創作,沒有時間難過或者是去追求正義,因為在處理這件事情的當下,不會有任何創造產生,要讓他們跟不上我們的方法就是-繼續創造。」

不過心態上的轉換還不夠,就實際面看來,還是需要學學保護自己的方法:「其實我事業的每一步都是經過很認真的思考,在背後做了很多的自我研究、分析,我做這些事情,錢不是我首要考慮的因素,我在乎的是可不可以讓作品和名字連上關係,終極目的不是讓別人不要抄我,是因為這樣人家就會知道,也會有人來保護我,這其實也是 Social Media 時代的無奈,你要夠有名才能保護自己,這就是唯一的玩法。」

其實之前有一個事件讓 John Yuyi 想了很久,今年三月 Vivienne Westwood 抄襲了另個品牌 Louise Gray 的設計,在上一季的 T-Shirt 上印了幾乎一模一樣的字:「大概是只有 Vivienne Westwood 千分之一小的牌子,我覺得如果不是現在網路發達,他可能會逃脫成功」,不過正因為資訊接收的快,所以官方很快地上傳了道歉貼文,不過說法是「 Celebration of your work 」,聽起來的確有些令人目瞪口呆。

「『致敬』可以幫我多分擔一點房租嗎?」

而在這些說不清的疑雲裡,「致敬」絕對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詞彙,翻開字典看了解釋其實還是一頭霧水,不只是今次的例子,還有先前數不完的經驗裡帶給她的體悟:「致敬這個詞,可以讓一個辛苦的創作者溫飽嗎?可以幫我付一餐的飯錢嗎?可以幫我多分擔一點房租嗎?」John Yuyi 或許直接,不過也同樣一針見血的很痛快:「在我認知的『致敬』應該是以下對上,那今天如果是以上對下的致敬,那算是致敬嗎?我不懂,反而像是在鑽漏洞。」

靈感跟抄襲其實只有一線之隔,在現在這個網路發達的世代究竟要怎麼界定?「創作這種東西,從景仰的對象獲取靈感我覺得都沒關係,畢竟在學習創造出自我風格的過程中,肯定會有一段過程是從你愛的作品尋找靈感,但最終還是要創造出自己的路來。」Inspiration 原本是非常具有正能量的單字,不過到頭來誰也沒想到竟也可以有如此諷刺的意味。

謝謝網路,謝謝這個世代,大眾也很容易藉由 Social Media 發現抄襲事件,不過令人又愛又恨的是,大眾也很容易淡忘,再一次拿快時尚舉例,光是回顧過往腦海裡浮出的事件,便已經讓人懶得拿出手指頭算次數,正如 John Yuyi 所說:「已經快速到沒有人會花很多腦力去想這件事情」,這緊密的關係她形容像是一個循環,不管是惡性還是良性的:「就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?因為這個世代而跟世界有了不同的連結,所造成了社會型態的改變。」



負責編輯:美編


本站圖片部分取自於網路,如有版權使用疑慮煩請告知。